
博客作者:Tara Dunn
在和從事新產品開發的設計師交流時,尤其是涉及可穿戴設備、航空航天或小型工業設備領域,有個話題幾乎總會被提及:“我們直接用柔性電路板加連接器就好?還是說,這個項目更適合用剛柔結合板?”
這是個好問題,但答案并非 “一刀切”。事實上,答案往往取決于你何時開始思考這個問題。相比傳統板對板連接的設計思路,剛柔結合板設計需要更多提前規劃,思維方式也略有不同。但在合適的場景下,其收益十分顯著:可靠性更高、封裝更簡潔、組裝更便捷,還能減少長期使用中的麻煩。

如果你之前設計過電子組件,大概率用過這種經典組合:剛性 PCB 通過柔性電路板連接,并借助板對板連接器實現電路導通。這種方案大家熟悉,多數情況下成本可控,還支持模塊化設計 —— 在原型開發或產品迭代初期(設計可能頻繁調整),這種靈活性尤為實用。
從物料采購和部件更換角度看,它也有優勢:若系統中某塊剛性板需要改動,無需重新設計整個系統,只需更新這塊 PCB,連接器和柔性線纜的配置可保持不變。
但這種方案也有取舍。先看連接器:它會增加設備的高度,帶來機械風險,還可能引發可靠性問題,尤其當設備要用于高振動環境,或需要頻繁開合時。我見過不止一個項目,在測試后期,甚至更糟,在實際使用中才發現焊點開裂或引腳錯位的問題。
再看組裝過程:最終組裝時對準連接器,很容易引入誤差,比如極性接反、接觸不良、引腳彎折等。在量產階段,這類小失誤會迅速累積,影響生產效率。
因此,盡管 “柔性板 + 連接器” 在很多場景下完全可行,但它并非沒有局限性。

再來看看剛柔結合板。這種設計將多個剛性 PCB 區域整合到一個單元中,通過柔性基材層連接。無需額外連接器,因為電氣連接和機械連接都直接集成在板體結構里。
誠然,它的制造工藝更復雜,前期成本通常也更高。但在以下場景中,它的優勢會充分凸顯:
假設你要設計的設備垂直高度極其有限,需要把所有部件塞進超薄外殼。很多應用都有這種限制,比如醫療可穿戴設備、傳感器模塊,甚至無人機部件 —— 每毫米空間都至關重要。連接器或許能物理裝下,但它可能迫使外殼增厚,或影響結構完整性,進而給整個設計帶來連鎖問題。
而剛柔結合板能解決這個痛點。由于剛性區域和柔性區域的過渡無縫銜接,你可以將電路板彎折、折疊,完全貼合外殼的形狀。您無需繞開龐大的硬件,只需根據產品的輪廓設計電路板即可。
這意義重大,而且不只是節省空間。去掉連接器后,相當于消除了組裝中最常見的故障點之一:無需擔心長期使用中觸點性能衰減,無需擔心組裝時連接器對準失誤,也無需額外人工來插拔部件。無論從電氣性能還是機械結構來看,這都是更簡潔優雅的方案。

我曾合作過一些團隊,他們選擇改用剛柔結合板,并非為了節省空間,而是為了提升組裝可靠性。有一次,一位客戶讓多名技術人員費力地將柔性電纜安裝到超緊湊的外殼中,不僅組裝耗時久、故障率高,返工也十分繁瑣。
改用剛柔結合板設計后,整個組裝流程變得 “即插即用”—— 本質上就是一個部件,放入外殼后,通過設計自帶的定位結構就能對準。這不僅提高了良品率,還減輕了產線操作人員的壓力,幫助公司更穩定地達成產量目標。
另一個優勢是:BOM 更精簡。使用剛柔結合板,無需單獨采購連接器、線纜、壓接件或互連硬件。BOM 條目減少,出現物料短缺或采購突發問題的概率也會降低。

公平地說,剛柔結合板并非萬能。在某些場景下使用,就是 “大材小用”,其成本也難以合理化。
如果你的產品沒有空間限制,也不常用于高振動環境,那么改用剛柔結合板可能帶來的收益有限。同樣,若你預計產品開發階段需要頻繁修改電路板,那么采用 “獨立 PCB + 柔性線纜” 的方案會更靈活,修改時無需重新設計整個系統。
此外,還需考慮制造商的經驗。剛柔結合板的制造需要嚴格的工藝控制和早期設計反饋,你需要與熟悉 “層間過渡”“膠粘劑布局”“柔性區域規劃” 的制造商合作。(這點我必須強調:一定要盡早讓制造商參與設計。)

如果仍在猶豫,不妨思考以下幾個問題(這是我常給客戶的建議):
你是否在為空間發愁?無論是高度、封裝,還是需要繞過邊角的場景?
產品組裝后是否會承受反復振動、移動或機械應力?
連接器是否已引發可靠性問題或組裝誤差?
簡化供應鏈和 BOM 是否能為你帶來顯著收益?
團隊是否將 “穩定、無誤差的組裝” 列為核心需求?
如果多數問題的答案是 “是”,那么就該認真考慮采用剛柔結合板了。

剛柔結合板不只是一種制造選擇,更是一種設計理念 —— 將互連結構直接融入電路板本身。它需要更多前期規劃,通常也要求你與制造商更緊密地協作,但最終的成果往往值得這些投入。
說實話,一旦見過設計精良的剛柔結合板如何完美折疊到位,精準貼合外殼的每一處輪廓,仿佛天生就該如此 —— 事實上也的確是按此設計的,你就很難再回到傳統方案了。
本文轉自Altium公眾號

首頁 > 新聞資訊
